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无上鼻鳞;额鼻鳞完整;前额鳞分离;顶鳞一侧与2—3枚鳞片相接;上唇鳞6枚。背面具深色缘鳞片,散布乳黄色点斑;腹面橙色至桃红色。
形态 依据Smith(1935)描述。
吻鳞宽大于高,与额鼻鳞相接鳞缝略呈弧形;额鼻鳞完整;前额鳞彼此分离;额鳞莺形,长度接近于从它到吻端距离的2倍;额顶鳞2枚,较小;顶鳞1侧与2—3枚鳞片相接,斜向包围较小的间顶鳞;眶上鳞4枚;前面鳞片的尖端与前额鳞相接。鼻孔位于单枚鼻上;颊鳞2枚,前颊鳞完整(缅甸多数标本)或水平分裂为2枚(泰国多数标本);上睫鳞8枚,被第四枚眶上鳞间断;眶前鳞2枚;下眼睑有3或4枚较显著的四边形鳞片,其下有2或3行小粒鳞将它和下唇鳞分隔。上唇鳞6枚,前面与第一和第二枚颊鳞相接;第四枚唇鳞位于眼下面。鼻孔后面有一凹沟穿过第4唇鳞,止于唇部;2枚大的颞鳞与顶鳞相接,最后枚唇鳞上面有3枚较小的颞鳞;鼓膜大而不下陷;颈鳞2对;颏鳞大,与唇缘近于吻鳞的2倍;下唇鳞5—7枚,一般第二枚最大;后颏鳞单枚,较大,颔片3对,第1对彼此相接,第2对被小鳞分隔,第3对被唇鳞所隔。
头背鳞片平滑;背鳞和腹鳞几等大,但腹鳞最大,侧鳞最小;成体除后部和尾微棱外,背侧鳞和腹鳞平滑;幼体背鳞和侧鳞起棱;前部侧鳞行直向前方,后部向上方;环体中段鳞行32—34行,背中线鳞64枚,腹中线鳞53枚;肛前鳞4枚,中间2枚大,两侧各是1枚小鳞;尾下面正中鳞大于相邻鳞片。四肢短,贴体相向一般不相遇,少有相遇,偶有趾端达前肢腕部;前臂和胫关节鳞片略起棱;指趾下面有平滑的横向皮瓣,第Ⅳ趾趾下瓣22枚。
变异:环体中段鳞中国云南3号标本32—34行;缅甸墨吉32—36行;舟那沙林36—40行,勃固40行,八莫1号标本32行;泰国北部32—36行。
背面和两侧深褐色,背部具有边缘带黑色的浅色点斑或横斑;或显著角形斑边缘上有小的白色点斑;唇鳞具白色棒状斑或点斑;腹面黄白色;喉部和尾常具深褐色点斑。
形态 依据Smith(1935)描述。
吻鳞宽大于高,与额鼻鳞相接鳞缝略呈弧形;额鼻鳞完整;前额鳞彼此分离;额鳞莺形,长度接近于从它到吻端距离的2倍;额顶鳞2枚,较小;顶鳞1侧与2—3枚鳞片相接,斜向包围较小的间顶鳞;眶上鳞4枚;前面鳞片的尖端与前额鳞相接。鼻孔位于单枚鼻上;颊鳞2枚,前颊鳞完整(缅甸多数标本)或水平分裂为2枚(泰国多数标本);上睫鳞8枚,被第四枚眶上鳞间断;眶前鳞2枚;下眼睑有3或4枚较显著的四边形鳞片,其下有2或3行小粒鳞将它和下唇鳞分隔。上唇鳞6枚,前面与第一和第二枚颊鳞相接;第四枚唇鳞位于眼下面。鼻孔后面有一凹沟穿过第4唇鳞,止于唇部;2枚大的颞鳞与顶鳞相接,最后枚唇鳞上面有3枚较小的颞鳞;鼓膜大而不下陷;颈鳞2对;颏鳞大,与唇缘近于吻鳞的2倍;下唇鳞5—7枚,一般第二枚最大;后颏鳞单枚,较大,颔片3对,第1对彼此相接,第2对被小鳞分隔,第3对被唇鳞所隔。
头背鳞片平滑;背鳞和腹鳞几等大,但腹鳞最大,侧鳞最小;成体除后部和尾微棱外,背侧鳞和腹鳞平滑;幼体背鳞和侧鳞起棱;前部侧鳞行直向前方,后部向上方;环体中段鳞行32—34行,背中线鳞64枚,腹中线鳞53枚;肛前鳞4枚,中间2枚大,两侧各是1枚小鳞;尾下面正中鳞大于相邻鳞片。四肢短,贴体相向一般不相遇,少有相遇,偶有趾端达前肢腕部;前臂和胫关节鳞片略起棱;指趾下面有平滑的横向皮瓣,第Ⅳ趾趾下瓣22枚。
变异:环体中段鳞中国云南3号标本32—34行;缅甸墨吉32—36行;舟那沙林36—40行,勃固40行,八莫1号标本32行;泰国北部32—36行。
背面和两侧深褐色,背部具有边缘带黑色的浅色点斑或横斑;或显著角形斑边缘上有小的白色点斑;唇鳞具白色棒状斑或点斑;腹面黄白色;喉部和尾常具深褐色点斑。
生物学
缅甸棱蜥垂直分布范围海拔240—914m。水栖,采集的标本都在小山溪中发现。在岩石间或被水淹没部分的岩石下,或在紧邻水的沙面上活动,水流动处,缅甸棱蜥则潜于水底,或进人岩石下面的蟹洞内。主要以水生昆虫、小型甲壳动物、蠕虫等为食。卵胎生,一只雌体卵巢内有卵12枚,长径6mm(Taylor, 1963)。
生境信息
水栖,采集的标本都在小山溪中发现。在岩石间或被水淹没部分的岩石下,或在紧邻水的沙面上活动,水流动处,缅甸棱蜥则潜于水底,或进人岩石下面的蟹洞内。主要以水生昆虫、小型甲壳动物、蠕虫等为食。卵胎生,一只雌体卵巢内有卵12枚,长径6mm(Taylor, 1963)。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